醫生拆解產後抑鬱症狀 陪伴媽媽走出情緒低谷
發布時間: 2017/05/26 13:35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54
生兒育女是人生一大轉變,尤其是準媽媽,身心都要面對變化和挑戰,壓力油然而生,接近兩成媽媽會因此衍生產後抑鬱症。要消除此症的緊張、疑慮、內疚、恐懼甚至輕生的念頭,對策是:盡早尋求專業協助。
定義與抑鬱症相同
精神科專科醫生何浩賢指出,產後抑鬱症的症狀與抑鬱症定義上相同,前者是在產後6星期至1年內出現。「婦女生育後因賀爾蒙的改變,加上照顧BB如餵夜奶,日常操勞,會令情緒容易出問題。」根據數字,13%至19%的準媽媽有機會患上產後抑鬱。
也有一些高危因素,包括家庭成員有情緒病、本身性格容易焦慮悲觀、家庭壓力如家暴、單親、缺乏支援,也較大機會出現產後抑鬱。
一如抑鬱症,產後抑鬱症也因應患者的程度分輕、中及重度。
輕者,患者會常感不開心,勉強仍可湊到小朋友;嚴重的可出現幻覺、想輕生甚至殺死BB。
產後精神病VS產後情緒低落
醫護人員會分清患者是產後抑鬱、產後精神病及產後情緒低落,三者在發生的時間及症狀有分別。
產後精神病病徵是出現幻覺、妄想,猶如精神分裂類的症狀,病情會突然差得很快,當事人或者會聽到有人指責自己的聲音、BB喊聲、BB會加害自己等。這病症較嚴重,約在產後兩星期後發生,而患病個案也較少。
另一較常見則是產後情緒低落,40%至80%女士都曾經歷,在生育後3至5日維持短暫幾日的想喊、失眠的情緒,這與生產後的賀爾蒙改變大有關係。
這情況可能在幾日後消退,要觀察是否持續,若持續超過6星期情緒仍繼續低落,則要小心是否已罹患產後抑鬱。
50%產前已見端倪
何醫生指半數婦女在產前已有抑鬱症狀,如家人發現她在妊娠期已有情緒低落,已需密切留意,並加強支援,紓解孕婦其壓力和焦慮。
亦有情況是,產前滿心歡喜,產後頓感失落。
有媽媽向我形容,生完BB後好像失戀一樣,丈夫只關心BB。準媽媽未能一時適應角色的轉變,她這時最需要是關心和聆聽,當她講出內心的感受時,家人不要加插太多的意見,可以對她說:『知道你近來湊BB比較辛苦!』,讓媽媽感到有人明瞭,內心會舒服些。
家人也要向媽媽提供實際支援,如幫忙餵夜奶,因餵夜奶畢竟會影響睡眠,情緒自然變差。這些切實的幫忙,對產後媽媽有很大的支持。
要確診產後抑鬱症,何醫生指有連串的評估工具包括EPDS、CES-D,但確診則需靠醫生的專業臨床經驗,「醫生會根據DSM(美國精神科學會《診斷及統計手冊》)的準則來確診,分析當事人是否連續兩星期或以上情緒低落、動力差、對事物失去興趣、常感疲累、失眠、易喊、胃口差、忟𤺧等。」
治療3法
目前治療產後抑鬱與一般抑鬱症相同,包括藥物、心理治療及家庭支援3方面:
1. 藥物
常用是血清素,有媽媽擔心哺乳期問服藥會受影響,何醫生指此藥溫和,一般服用後數周已見情緒好轉,惟病人不能自行停藥,要由醫生決定。
2. 心理治療
主要為認知行為治療,誘導患者回復正面思想。「如媽媽覺得生BB後老公不再關心她,其實相反叫她想想:丈夫有哪些地方很關心她。」
3. 家庭支援
家人或招聘傭工幫忙分擔換尿片、餵奶等實際工作;聆聽準媽媽傾訴及開解。
【延伸閱讀】燥底港女產後抑鬱燥多3倍 防病發丈夫必做3件事
【延伸閱讀】何浩賢 :走出抑鬱的峽谷
【延伸閱讀】躁鬱抑鬱大不同 薛凱琪從抑鬱低谷走出來
撰文 : 周美好 TOPick記者